6月14日上午,“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正式落戶第一座專業絲綢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絲綢。活動現場發布了“采存算”文化資源技術服務平臺、絲綢紋樣數據庫建設和絲綢文化傳播應用階段性成果,并落地啟用了《文化數據標注需求和流程》國際標準,啟動了絲綢數據標注共建計劃。
成立儀式
郵電大學副、校長徐坤,蘇州、宣傳部部長金潔,郵電大學國內合作和成果轉化處處長高升,蘇州宣傳部副部長楊芳,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局長朱艷,蘇文投、、總經理陳龍和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王柯等出席活動絲綢。
近兩年來,蘇文投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按照、市的工作部署,在絲綢紋樣數字化方面積極探索實踐,與郵電大學和蘇州絲綢博物館深度合作,成立蘇州文化元宇宙實驗室,建設絲綢紋樣數據庫,并取得了多項國家級榮譽絲綢。此次,三方再度攜手在蘇州聯合成立“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并將絲綢紋樣數字化創新應用項目作為郵電大學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揭榜掛帥項目《文化資源大數據服務技術集成與典型應用》的應用示范點。
啟動儀式
文化是“軟實力”,數字化技術則是“硬支撐”絲綢。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紋樣約10萬片,數字化采集的工程量巨大。今年5月18日,絲博紋樣采集正式啟用郵電大學自研的“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統,其采集速度相較傳統采集方式提升30%以上,在有效降低采集成本、提升采集效率的同時實現了采集系統核心軟硬件的國產化替代,確保數據安全,這也是該系統首次應用于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采集。目前,絲綢紋樣數據采集量已實現單日破千,累計采集數據近2萬,預計年內將實現可溯源原生數據總量破5萬,構建起全國最大的館藏絲綢紋樣原生數據庫。
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
“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建設工作除了聚焦紋樣數據的采集、標識標注和全流程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還將重點探索紋樣數據的創新應用和市場轉化絲綢。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文投與絲綢博物館共同推動數字紋樣和其他產業領域的跨界合作和協同創新,推出了一系列廣受好評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打造了數字化的線下體驗空間——絲博“未來館”。絲綢紋樣的數字化創新應用不僅讓絲綢博物館2024年度參觀人數比去年增長253%,00后和90后觀眾占比過半,更有效助力絲綢博物館成功晉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從紋樣數據資源的匯集加工,到紋樣數據的創新應用,再到絲綢文化的交流傳播,“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落地蘇州,將成為蘇州絲綢文化數字化工作的重要節點和全新開篇絲綢。活動現場,郵電大學副、校長徐坤,蘇州、宣傳部部長金潔共同為“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揭牌。未來,隨著蘇州絲綢紋樣數字化全鏈路工作體系和標準架構的不斷成熟,還可以實現在園林、刺繡、戲曲、蘇作工藝等其他文化領域的復制輸出,助力蘇州文化數字化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蘇軒)